每次提到
家鄉(xiāng),
母親的話語
美得像詩一樣。
她說,她從小生長在古老的
縣城。那是張玉娘的縣城,是葉法善的縣城,是沈晦的縣城,是她的縣城!
她的
家鄉(xiāng)是古巷
街頭小販回蕩在長長幽巷里的吆喝聲;是古街兩旁那琳瑯滿目的商品;是陰
雨天里,隔壁阿婆油炸的金燦燦、外酥里嫩的燈盞盤……那一抹抹
記憶中或深或淺的痕跡,深深地嵌進她的
生命里。
原來,看不見、回不去的是母親的家鄉(xiāng)。
于是,
我去探尋母親
夢中的家鄉(xiāng)。
縱橫交錯的
小巷子,入口并不顯眼,擠在兩幢高樓之間,以至于我從未注意到它。
路仍是青磚鋪的,坑坑洼洼的,像長滿麻子的臉。但只一步,便覺出小路沉淀的厚重的底蘊來,和那一縷很久很久以前的、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小巷很狹窄,最多并行兩人。巷道兩邊擁擠著木屋,屋頂?shù)桶梢。一磚一瓦,安安靜靜地躺在那兒,斑斑駁駁。我能感覺到它的分量,它是歷史的一角,正是這一磚一瓦堆砌起幾代人的記憶,正是這斑斑駁駁,訴說著母親們
經(jīng)歷的滄桑。
微翹的屋檐、虛掩的木
門被數(shù)百年的
歲月侵蝕,依稀可見紋路。斑駁老舊的木門后,是幾代人的
溫馨記憶、數(shù)不盡的
人生故事。那些說不完道不盡的舊事真真實實地發(fā)生了,并被那里的人們
永遠珍藏在歲月里。
巷子里散落著幾家店鋪,店里擺放著從古至今都流行的小玩意兒,還有深受人們喜
愛的傳統(tǒng)飲食。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家百年面館,連牌匾都是木板刻的。木門老舊得嘎吱吱響,很難自如開合了。進入店門,一眼就
看見墻邊的土灶:一口大鐵鍋嵌在
水泥里,是用柴火燒的那種;鍋旁架著一大塊木板,足夠十多個人就座的那種。一位老婦人只顧埋頭搟面,
手上、胳膊上、鼻尖上、臉頰上,甚至頭發(fā)上也沾了不少面粉。簡陋的店里只有幾張紅木方桌搭配著長板凳,可每天門庭若市。若是剛進來
吃面的,那恐怕得等上一會兒了。熱乎乎的大瓷碗里滿滿的手搟面極筋道,頂著青翠的蔥
花,蓋著燉得酥爛的大排或是鋪著嫣紅的酒糟豬腸,再澆上熬得滾燙的濃湯,還漂著油花。無論當(dāng)?shù)厝,還是外來游客,都難以抵御它的
誘惑。
深入巷里,左側(cè)端坐著一家老宅,整整齊齊的,古樸老實。母親指著那套宅院告訴我,那是大伯公的舊屋,如今騰出來作
展覽館了。里頭還有個蠻大的
院子,一口天
井,切割出四角的
天空。宅子的
鄰居是博物館,玻璃櫥窗里陳列著松陽小城悠久的歷史印跡:編制精巧的繡花
鞋、靈動的木偶、最古老的影像播放器,以及糖糕青糕、松陽沙擂、清明果、烏冬飯等。二樓擺著品茗
桌子,午后的
陽光灑落桌面,映出經(jīng)久不息的
茶文化。如同穿梭在千百年的古籍間,我不知該說什么好了。
博物館對面的木牌上刻著《
山中雜記》,使人憶起《山中雜記》課文來。附近還散落著一些古玩店,一物一情一故事,靜候人們探尋。
巷道交錯相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條岔路通往何方,不知道下一段青石板路塵封的故事,一切隨緣。松陽人的鄉(xiāng)情就同這小巷一般綿延至
遠方,望不到頭。
當(dāng)我走遍整條古街,我終于
明白母親詩里的
故鄉(xiāng)。
當(dāng)我走出整條古街,我有了屬于我
自己的故鄉(xiāng)。
將來有一天,我也會對我的孩子說,我們的故鄉(xiāng),是母親的故鄉(xiāng),是張玉娘們的故鄉(xiāng),是葉法善們的故鄉(xiāng),是沈晦們的故鄉(xiāng)……
佳作點評 故鄉(xiāng)是獨特的、
溫暖的。我們從小在這里
長大,不管將來身在何方,身上都會留下故鄉(xiāng)的印記。小作者開篇就提到“母親的話語美得像詩一樣”,而她筆下的故鄉(xiāng)更是美得如詩如畫。整篇文章
文字優(yōu)美,感情真摯,文筆十分流暢,看得出小作者的文字功底較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