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
人生的三重境界:看
山是山,看
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大師認為,達到第三重境界方可廓然無累,
快樂生活,但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達到第三重境界,
因為它需從心開始。
快樂生活應從心平開始。心平,就是心境平和,即以樂觀豁達的
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笑看得失,淡看
成敗。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修煉平和心境?這就需要
我們在得失中學會取舍,在取舍中獲得
精神的滿足。這方面,蘇軾用
自己的人生將其演繹得淋漓盡致。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卻能中庭賞月,醉臥斷
橋,高唱:“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北毁H至惠州,面對嶺南的荒遠,他卻作詩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與韓愈貶至潮州,柳宗元貶至柳州,作詩多為凄苦之音形成鮮明的對比。及貶儋州,居無所,食無肉,出無友,病無醫(yī),但他依然高吟:“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绷终Z堂筆下的這樣一個無可救
藥的樂天派,甚至用“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來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返璞歸真,是一種看透得失的
寧靜平和。我想,正是平和的心境,讓蘇軾在官場失意之時,卻能保持豐滿的
心靈,
享受生活的
美好,攀登創(chuàng)作的巔峰。無怪乎,余秋
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會慨嘆,“中國文學史上,最喜東坡”。
時光流轉(zhuǎn),站在
今天回眸歷史,我們慶幸政壇多了這個失意的政客,因為文壇從此矗起了一座偉大的豐碑。
放眼歷史的長河,有多少個“蘇軾”
曾經(jīng)來過,正在
走過。莊子舍去楚王千金相邀,卻在曳尾途中,高歌
自由;王維摒棄名利,卻也隱棲碧泉,樂得逍遙;袁隆平舍去鮮
花和
掌聲,卻溫飽了億萬中國人……其實,在看似
失去的背后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獲得呢?他們舍去了榮華富貴和功名利祿,卻獲得了人生的灑脫,心靈的自由和生活的快樂?煞从^現(xiàn)實,因為失去了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有多少官員為了貪圖一時之權(quán)或蠅頭之利而身陷囹圄,悲苦后生;又有多少商
家為了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執(zhí)迷不悟,昧著
良心,既害人又害己,這樣的人生又哪有快樂可言?要知,生活之樂,需要心平。
快樂生活需從心寬開始。心寬就是要有
包容他人和生活的胸襟。薛文靖曾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人與人,人與社會都需要
寬容。“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那花香卻留在了腳上!边@是安德魯·馬修斯的名言。而中國古語也有
云:“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睂捜菔窃谒
犯錯時的豁達;寬容也是在自己失誤時的樂觀;寬容亦是在生活失意時的釋然。但,寬容不是縱容,寬容仍需
道德底線。寬容或許只需一句
溫情的話語,或許只要一個善意的眼神。
擁有寬容之心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展現(xiàn)出寧靜的心態(tài),傳遞出人性的
溫暖,因此他們在給他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會
收獲自己的心靈之樂。設想,一個不懂得寬容的人,處處計較,步步驚心,生活哪有快樂可言?可見,生活之樂,在于心寬。
每個人都是演員,在生活這個舞臺上演繹著自己的人生。而
時間則是這個舞臺上的唯一的觀眾。放眼時間的長河,唯有從心開始,方能快樂生活,收獲充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