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
中秋節(jié)了,村頭的石碾子“骨碌碌、骨碌碌”地唱著歡快的歌,從未停歇。這盤石碾子可是改革開放以后,特意保留下來的“紀念品”?狞S豆的、碾粉條的、碾
花椒面的、推黏米面的……一個腳跟剛挪開,一個腳尖就又插上了。聽吧,“三個女人一臺戲”,婦女們的談笑聲差不多要抬起石碾子了。
石頭大娘端著一簸箕碾好的黃豆剛離開碾邊,迎面巧姑
奶奶就端著一筐子粉條顛來了。她把粉條往碾子上一倒,聽,“咯吧、咯吧”一陣響,長長的粉條就成了碎塊。石頭大娘驚訝地放開了她的高音喇叭:“哎喲,老嬸子喲!人
家過節(jié)都吃香的,喝辣的,您怎么吃起粉條來了?家里腌著的肉不怕爛了!”巧姑奶奶用小笤帚唰唰地掃著碾子,一雙小腳踩高蹺似的挪動著:“
我這人過慣了苦日子。以前窮,吃了上頓沒下頓,孩子們餓得嗷嗷直叫,上有老,下有小,有點吃的,也輪不著
自己,逢年過節(jié)吃點糠窩窩都是香的。唉,現(xiàn)在倒好,三天兩頭不是豬肉餃子就是
羊肉餃子,不是過節(jié)也是節(jié)了。一家子吃肉吃膩了,都想吃點
白菜、粉條餡的素餃子。”她話音未落,
傻妮嬸子端著一籃子玉米來了,她笑著說:“俺那一家子人白面、大米不想吃,嚷著非要吃玉米面,這不,推點玉米面,捏點餑餑拉拉他們的嗓子吧!”
匆匆趕來的靈燕媳婦接上了話茬兒:“俺家的玉米面多,往后你
家人想吃,你就上我家去拿啊。哎,石頭大娘也來啦,你現(xiàn)在在全村該數(shù)大拇指了,兒子大學
畢業(yè)了,家里還養(yǎng)著七八頭豬、十來頭
牛。過八月十五,還不好好吃幾頓,我說你呀,別光在醋壇子里泡著了!”
石頭大娘有些不好意思,說:“褲腿肥了倒不假,吃什么呢?來回就是那些白面、大米,換不了飯,這不,磕了點黃豆,想吃點黃豆瓣菜飯,換換口味。你這‘司機太太’在飲食上有什么新花樣呀?”
“我嘛,你們看,蒸了點
山藥面窩窩,趁熱來軋成片,回去切成絲,澆上點酸菜湯,比那白面好吃多了,等會兒,你們都來享享口福吧!”靈燕媳婦發(fā)出邀請,她這人可是出了名的好客。
“黃豆瓣菜飯,我是頭一回做,你們也都去嘗嘗吧!笔^大娘說。
“看來這節(jié)是越過越?jīng)]節(jié)了。”巧姑奶奶笑嘻嘻地,皺紋擠在了一塊。
石碾子依舊飛快地轉動著,“吱吱呀呀”、“骨碌骨碌”地演奏著一支歡快的歌。
啊!這歡快的歌,在歌唱著我們新
農(nóng)村的
幸福生活,
贊美了村里這些勤勞、
善良、
愛家的婦女們,也贊美著我們
可愛的
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