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貧民窟
女孩莉斯·默里8歲開始乞討,
父母吸毒,15歲
母親死于艾滋病,
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后她卻用2年
時間學(xué)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12000美元的獎學(xué)金,最終進入哈佛大學(xué)深造。
這個
平凡的女孩將命運牢牢地把握在
自己手中,她
選擇了
改變--改變現(xiàn)有的
生活。
不難看出,
媽媽的離世對莉斯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但也正是在那一刻,莉斯
明白了,她得做出選擇了:她可以為自己
尋找各種借口對生活低頭、對命運
妥協(xié),也可以迫使自己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正如莉斯說的那樣:“
我為什么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
感謝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
路,只能不停地
努力向前走!
冥冥之中上天已安排好了千萬條不同的
道路,要我們?nèi)ミx擇自己的那一條。前方荊棘布滿道路,看似無路可走,站在這樣的岔路口,很多人選擇了停留在原地,甚至往回走,也不敢向前探索。泥濘的小路上亂石成堆,起伏不平,可又有誰想過,或許正是這樣的小路通向了
陽光大道。
此刻,我想起了2011年“春晚”的那個“西單女孩”任月麗。母親天生智障,父親體弱多病,跟著年邁的
奶奶長大的任月麗不得不早早地背上了那本不應(yīng)該屬于她的重?fù)?dān)。初中
畢業(yè)后,她只身一人來到北京,帶著
吉他到地鐵站演唱,
掙錢養(yǎng)
家。琴聲與
歌聲交織著,向聽者訴說一個個
美麗的
愿望。人們的歡呼不僅是對她歌聲的肯定,更多的還是被她那不屈不撓、勇于
挑戰(zhàn)命運的高貴品格所
感動。她最終打開了春晚舞臺的大
門,可以說她硬是在逼仄的小路上走出了一條灑滿陽光的通衢大道!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
梅花撲鼻香”,這是一條憑借著對
信念的
執(zhí)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愿望才能走完的路,莉斯·默里和“西單女孩”都
勇敢地走了下去。與她們相比,我們生活中的那些坎坷微不足道。正視它們吧,克服它們吧,讓它們化為我們尋路的基石。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的
力量不在于別人,而在于自己。只有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才能尋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哈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