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可以開始做了嗎?”
我滿懷期待地問。(
人物語言開篇,先聲奪人。)
星期六,媽媽讓我學做沙縣著名的豆腐丸,“沙縣
小吃真不少,扁肉拌面和芋餃……”我哼著幼兒園學的歌謠等著媽媽做好餡兒。
我可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四字成語運用恰如其分,把迫不及待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我的盼望下,媽媽終于把餡兒做好了。
毫無經(jīng)驗的我讓媽媽做著示范:她輕輕地拿起一把餡兒揉得圓圓的,放在木薯粉盤里翻滾著。過了一會兒,一個精致、
美麗的豆腐丸在媽媽的巧
手中誕生了。(
寫媽媽做示范,很有必要。)看著媽媽嫻熟的手法,我心想,
原來做豆腐丸這么
簡單呀。
心理描寫符合孩子身份。)終于輪到我來“大顯身手”了。我現(xiàn)學現(xiàn)賣,學媽媽抓起一把餡兒,直接放入木薯粉盤里。本來以為“大功告成”,可沒想到,餡兒就像頑皮的孩子,散作一攤,我失望極了。(
比喻修辭手法運用恰當。)媽媽看著我垂頭喪氣的樣子,
鼓勵我說:“寶貝兒,我
第一次做比你還差,但我沒有
放棄,瞧,我現(xiàn)在就做得很好啦!”(
媽媽的話給了“我”動力。)
聽了媽媽的這番鼓勵,我心里掙扎許久,最終決定重拾
自信,再來一遍。這次,我可不像
第一次那樣毛毛躁躁,而是反反復復地搓著餡兒,就像珠寶在我的手中一樣小心翼翼。(
比喻的修辭手法運用恰到好處,生動地描寫出了“我”的心情。)在我的謹慎操作之下,第一個豆腐丸完工了,它圓潤、光滑,媽媽看著我的“杰作”直呼:“我們
家又一名豆腐丸大師誕生了!”(
由媽媽的話寫出“我”做的豆腐丸很成功。)在媽媽的贊許聲中,我越做越好,一個、兩個……很快,豆腐丸擺滿了一盤。媽媽和我還玩起做豆腐丸
比賽,比誰做得快。在歡笑和嬉戲中,很快餡兒都用完了,我和媽媽一共做了三鍋。突然,我發(fā)現(xiàn)
自己手上的餡兒還可以做一個豆腐丸,于是,我使勁搓,搓下好多餡兒呢!我又用搓下的這些餡兒做了一個最大的豆腐丸,媽媽美其名曰“茅氏豆腐丸”。開飯
時間到了,吃著自己做的豆腐丸,嫩滑可口,沁香入鼻,心里仿佛吃了蜜一樣甜。(
心理真實,符合當時情境。)
通過這次做豆腐丸,我
明白了:
失敗乃成功之母,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廢,只要
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結尾悟出道理,成功點題。)
【總評】 文章運用大量的四字詞語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了“我”學做豆腐丸的過程,字里行間流露出了“我”做豆腐丸時的快樂以及從中悟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