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家鄉(xiāng)在淮北平原上,每年秋收完畢,小村里就會多出一道
美麗的
風景線——稻
草堆。
遠遠望去,在環(huán)繞村莊的渠壩上,赫然矗立著一垛又一垛稻草堆。有的圓,有的方。圓形的稻草堆猶如一個個糧囤,方形的稻草堆猶如一座座瓦屋。秋后,
樹葉落去,
陽光下,稻草堆熠熠地閃著光,把小村映襯得金黃透亮,讓小村顯得那樣富有。
家鄉(xiāng)是個偏遠的小村,一直保留著一種古樸的
生活方式。家家都有柴草鍋,家家的
廚房上都立著煙筒,自然,這干焦黃亮的稻草是最好的燃料。
奶奶每每在鍋邊貼餅的時候,總會囑咐我把稻草分開,往兩邊燒。那柔軟的稻草像聽話似的,順從著我
手上的火棍一
根根攤到了鍋腔的兩側(cè)。奶奶貼完餅之后,蓋上了木鍋蓋,又在木鍋蓋上蒙了一層濕毛巾。不一會,鍋蓋上冒起了大熱氣,廚房里,溢滿了絲絲縷縷稻田的香,真的很饞人。
要入冬了,奶奶挑選些直溜溜的稻草,在
水中浸濕。待柔軟后,奶奶又帶我到村外去,把散了心的大
白菜一顆顆捆起。入冬了,奶奶又把這些稻草一根根捋直,外加幾根小樹枝,做成了
門簾窗簾和床墊。寒冷的冬季,盡管大
雪紛飛狂風怒號,可有這些特制的門簾窗簾,屋里
特別的暖和。而那稻草床墊,既柔軟又熱乎乎的,讓我總想躺在上面睡懶覺。
這些稻草,還是我們家大黃
牛特別的食料。每天中午,我都和奶奶拉著一個平板車,到渠壩上扯稻草。到家后,我們又把這些稻草鍘碎,再拌些玉米粉和豆粉,放在牛槽里。一個
冬天過后,大黃牛就吃得胖乎乎的。
稻草堆的選址很講究,要堆在高處,好讓四周存水。小村的稻草都是堆在渠壩上的。堆稻草更是一項技術(shù)活。首先,要在底座上夯實一個平臺,有
鞋面那么高。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層稻糠,這時才能在上面堆稻草。堆稻草要求底部實在并
干凈整齊,不銜水。中部稻草鋪墊勻稱,堆身不得有塌陷。堆頂要細密順溜,
雨天好去水。聽奶奶說,
爺爺是位堆稻草的好手。在稻草堆到一人多高的時候,爺爺就爬到堆上面去了。他手持一把木叉,指揮著一
家人上稻草。奶奶送上了一叉稻草,爺爺在半空中順勢接了
過去。一叉,又一叉……只要爺爺上了堆頂,我們家的稻草就能很快地堆好了。
那高高的長形稻草堆,和當初小小的我對比,簡直是個龐然大物。我小時候,總
愛和一大堆小
朋友爭著往上爬,少不了家人的責罵。奶奶很疼我,就在我家大草堆前后堆上兩座圓形的
小草堆,給我們這些孩子
玩耍。并起了一個
有趣的
名字:二郎擔
山。一天,我
自己偷偷地跑到一個稻草堆上玩。由于是傍晚,
雞都蹲在了上面,但我不知道,還一個勁地往上爬!皳淅彪u
群亂飛,把我嚇得從半空中掉了下來,最后是頂著幾根雞毛跑回了家。每每想起這件事,我都會
忍不住偷偷地笑。
時光在變,現(xiàn)在都用收割機了,收過的稻草直接丟在田里,雖然減輕了人們的力氣,可奶奶坐在田頭,直嘆息。說那大“洋!保ㄊ崭顧C)把稻桔一根根都嚼碎了。最后,在我們家的一塊田前,她無論如何都不讓收割機收,急得
爸爸直跺腳。
如今,小村里只剩下奶奶的一垛稻草堆了。經(jīng)常有一群和奶奶年紀相仿的老人,坐在稻草堆前拉家常,奶奶邊應答著,邊抽出一根根爽直的稻草,編織著草簾子。那垛小小的稻草堆,成了奶奶最重要的
生命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