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信已踏上杭州的土地,
陽光刺目而灼熱,像鋒利的匕首扎進瞳仁。
校園里響起維吾爾族的民樂,
歌聲飄過來,勾起我一絲笑意。不由得想起昨天,我還在防彈玻璃前看過維吾爾族的英吉利小刀呢!
說實話,
學(xué)校組織去
參觀博物館很
有趣,一
路上地鐵、
水上巴士都讓我們坐了個遍,目的地是運河博物館和傘博物館,但這都不是重點,對我而言,只有刀剪劍博物館有著
神奇的吸引力。
江南河畔柳成蔭,沿著如清河坊古
街般
寧靜的小街市走去,一路上白墻黑瓦。賣米酒的商販,燙丸子的店鋪,造陶器的小屋,清雅的
書吧,還有抱著白
狗散步的貴婦,都在陽光下顯露出北方無法企及的愜意。河水繞過木柵,木柵上攀著
綠色的
花蔓,伸入河里的花朵蕩出艷麗的波紋。充斥著凜冽寒光的刀剪劍博物館,充斥著冰鋒銳影的刀剪劍博物館,充斥著五千年血
雨腥
風(fēng)的刀剪劍博物館,竟像一個閱盡戰(zhàn)爭酷烈的老兵,收斂了所有鋒芒,安靜地坐落于這片江南水鎮(zhèn)的
樹蔭中。
從古代的
勞動工具到其后的戰(zhàn)爭武器,再到如今靜靜躺在玻璃柜中的展品,這些曾沾染著紅色鮮血的雙刃劍、單刃刀,
如果有心,是怎樣的
心情?
整個展廳非;璋,只有展柜里的劍還爍著白銀般閃亮的光芒。兩尊擊劍蠟像在白光下定格,
手中的花劍抖落了一地寒光。
展柜里放著各國的刀劍。歐洲的華麗精致,金紋銀柄,鏤雕無數(shù),閃耀著騎士的榮譽與悲哀;日本的黑麻纏柄,隱于沉暗,見不得光;中國的刀劍質(zhì)樸大氣,銘文有著沉穩(wěn)、健勁的氣息,紫銅青銅,泛著歷史的磨痕。
各民族的刀劍也放在展柜。維吾爾族的刀不如說是匕首更貼切,全部用英吉利命名,但似乎在展柜里的它們,一點也不見英吉利的風(fēng)采。較之他族,藏刀和維吾爾刀算得上極其精巧了。另一個展區(qū)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新刀具,大到多用瑞士軍刀,中到日本龜形刀,小到指甲大小的意大利刀;從配劍到花劍、重劍,從焰形刀到寬式刀,無一不奪人眼球,在金色光芒的沐浴下受人贊嘆。鮮有人想到陰沉廳室里真正歷經(jīng)滄桑的刀劍,曾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它們,靜默地仰望著中世紀(jì)歐洲國
家騎士的裝束。銘文間流淌的本是鮮血,如今卻成了苦澀和無奈。如果這些
曾經(jīng)冰冷無情的金屬也可以
擁有感情,那么在這陰沉黑暗的博物館里,它們會有多么悲哀。
如果只從審
美視角去細(xì)細(xì)端詳這些中原古劍上的銘文,我便只剩贊嘆了。這些古樸剛勁的花紋背后,總有著歐洲劍所無法擁有的沉貴之氣。
銘文血槽上滑過的液體,不知是敵人的,還是持有人
自己的,總之都消失在漫漫黃沙中,不見蹤影。唯有銅鐵鑄成的銘文,述說著并不引人注意的千年戰(zhàn)事。
鋃鐺一聲,這是哪位將軍戰(zhàn)死沙場脫手墜下的龍泉劍,落在浮華粉飾中,成為最后的絕響。
錚——
銘文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