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過去中國歷史中,從來不缺謀士,水平高低雖然各有不同,但從來不乏那些頂尖人才。懂得籌謀天下,又深諳人情世故,個個都有了不起的本事。
但是,只有少數(shù)人可以像劉伯溫這樣,后人愿意不斷傳頌,讓更多人記住他的故事。
劉伯溫出生于浙江青田,年幼時就有“神童”的美名。當同齡兒童抱著書本不知所措時,劉伯溫只需要拿來默讀兩遍,就能當眾背誦。而且,還可以向大家解釋其中的含義。像劉伯溫這樣的學生,自然最受老師喜歡。作為神童,也不是沒有壞處。很多神童容易沉溺于過去的聲譽中,最后泯然眾人。
可是,劉伯溫不同。他即使頂著神童的名聲,依然努力學習。諸子百家、天文地理、兵法算數(shù)。尋常人一門精通,便已經(jīng)了不得。劉伯溫卻樣樣精通。這也證明,他在天賦之外,依然愿意下很多苦功夫?qū)W習。
這些學問的精通,對于后來劉伯溫輔佐朱元璋起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劉伯溫剛?cè)胫煸败姞I時,并不是一個很受矚目的謀士。朱元璋當時也不算起義軍中,最有聲勢的一支。
他們兩個人相遇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是平淡度過。直到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zhàn)的時刻,所有人懾服于陳友諒艦船聲勢,甚至打算放棄時,劉伯溫堅定支持朱元璋繼續(xù)戰(zhàn)斗,并列出具體的辦法。
劉伯溫的支持,讓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到朱元璋建國后,劉伯溫自然被授予重要職位。最開始時,劉伯溫被授予御史中丞的職位。御史中丞歸屬御史臺,在御史臺中,僅次于御史大夫。
而御史臺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監(jiān)察。也就是說,劉伯溫是監(jiān)察機構(gòu)的二把手。不過,因為當時明朝初立,很多制度并不完善。所以,無法確切進行對比。
這并不是劉伯溫第一次擔任御史監(jiān)察的工作。元朝時,劉伯溫曾考中進士,當時元朝就曾授予劉伯溫監(jiān)察御史的工作。
在任職上,劉伯溫做事極為認真,重視法紀,疾惡如仇,認為不應(yīng)當以私情罔顧國法。劉伯溫因此得罪了朝廷很多人。各種勢力糾結(jié)反對。所以,元朝時,劉伯溫的御史監(jiān)察工作并沒有做很長時間。
到了朱元璋時期,劉伯溫依然把國法放在第一。劉伯溫告訴御史,讓他們不要顧及私情,對于那些反法的人,無論是宦官,或者大臣,都要上奏,一律依法處理。很多人都受到處罰,只能收斂。
朱元璋原本是支持劉伯溫的。但是,因為得罪朝廷太多大臣,連宰相李善長的親信,也被劉伯溫依法處斬。所以,劉伯溫在御史中丞的職位上也沒能長久做下去,很快就以妻子去世為理由,告辭回鄉(xiāng)。
不過,劉伯溫的脊梁骨并沒有因為失去官職而軟弱。他依然保持自己剛正作風。對于那些錯誤的事情,堅決指出,即便犯錯的人是朱元璋。在離開以前,劉伯溫尚書朱元璋,勸他放棄遷都鳳陽的做法。鳳陽是朱元璋老家。朱元璋稱帝后,一直想把國都從南京遷往鳳陽。
但是,鳳陽地小位偏,根本無法承擔身為國都的重任。只是朱元璋不聽大臣勸諫,執(zhí)意在鳳陽修建國都城墻。劉伯溫還告誡朱元璋,不應(yīng)該忽略對北方元朝的殘余勢力。只可惜朱元璋沒有聽進去,等到后來吃虧,才又念起劉伯溫的好處,重新把他召回京城。
劉伯溫被召回京城后,朱元璋多次提出要為他加封爵位。甚至連劉伯溫的祖父,也要一并加封。劉伯溫都一一拒絕了。朱元璋又想讓他擔任宰相的職位,也被劉伯溫一并推辭。
劉伯溫畢竟是開國功臣。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對功臣的統(tǒng)一分封上,劉伯溫被授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為誠意伯。資善大夫、上護軍都屬二品官階。如果跟現(xiàn)在的行政級別對比的話,大致相當于正國級副職的官職。
劉伯溫之所以沒有被授予正一品,很大程度還是因為,明朝開國初年的時候,崇尚武力。所以,正一品中,基本都是以武將為主,文官數(shù)量極少。
但在獲得封爵授官的第二年,劉伯溫就回到家鄉(xiāng)隱居。雖然朱元璋仍會寫信詢問,但劉伯溫在回信后,都會把草稿燒掉。平日里跟普通百姓一樣,也不愿跟當?shù)毓賳T見面。這種退休生活一直持續(xù)到洪武八年,劉伯溫去世,享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