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年貨的記憶,是從臘月宰豬開始的。(開篇簡練,統(tǒng)領(lǐng)下文。)
有了豬肉,除夕夜的肉餡餃子就有了主心骨?晒庥腥膺不行,那夜的餐桌上,還必須有雞、有魚、有豆腐、有蘋果、有芹菜和蔥。雞是“吉利”,魚是“富余”,豆腐是“福氣”,蘋果是“平安”,芹菜是“勤勞”,蔥則是“聰明”,這些一樣都不能少!過年不能吃酸菜,說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說是“白干”。(先羅列年貨,再從諧音角度詮釋民俗,讀來生動有趣。)
臘月宰過豬,就得宰雞了。宰豬要請屠夫,宰雞一般人家的女主人就能做。雞架在霜降時,就從院子抬進(jìn)了灶房,跟人一起生活了。這些過冬的雞,基本都是母雞,養(yǎng)它們是為了來年繼續(xù)生蛋,而雞架里的大公雞,不過一兩只,主人留它們,是為了年夜飯,所以只能活半冬。公雞死后,我們會把它身上漂亮的羽毛拔下來,以銅錢為墊,做雞毛毽子,算是女孩子獻(xiàn)給自己的年禮吧。(此段先寫宰豬再寫宰雞,層次分明。)
年三十餐桌上的魚,通常是凍魚,胖頭魚、鲅魚、刀魚之類。這是供給制時代能夠買到的魚。做魚不能剁掉頭尾,說是“有頭有尾”,年景才好。女主人的菜刀要是不慎傷及頭尾,就會很慌張,擔(dān)心未來的日子起波折,所以過年時的菜刀不敢磨得太快。(“有頭有尾”本是形容寫文章的,這里用作年俗,別有一番趣味。)
小鎮(zhèn)有兩個豆腐房,得到豆腐除了用錢,還可用黃豆換。一般來說,換干豆腐,比水豆腐用的黃豆多。男人們扛著豆子去豆腐房時,你從他們肩上袋子的大小上,就能看出這家過年需要多少豆腐,摪兹缬竦乃垢M(jìn)了家門,無非兩種命運(yùn),一種切成小方塊進(jìn)了油鍋,炸成金黃的豆腐泡,另一種則直接擺在戶外的木板上,等它們凍實(shí)心了,裝進(jìn)布袋,隨吃隨取。(“換豆腐”算是那個年代特有的記憶吧,這也讓“年味”更足了。)
。ㄓ袆h改)
【賞析】
年貨是過年時的必需品,作者回憶往昔,從年貨入手,寫出了那個年代“年味”的濃郁,讓人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