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女兒小年三個月,我在給她喂奶,她小小的身體完全偎在我懷里,隨著吮吸一動一動,幾乎能聽見她大口吞咽的聲音。突然間,她停了下來,抬頭看我,我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淚流一臉,也流到了她臉上。
——發(fā)生了什么?我頂多會告訴你:產(chǎn)后抑郁。
我一手抱著她的背,另一手托著她的小屁股,沒有手擦眼淚,也控制不了無聲的大哭。淚眼模糊里,我看不清她的臉,只是知覺她用力地、疑惑地使勁盯著我,我也著急地、惶恐地盯著她看:不想讓這件事成為她一生的陰影。她還不會說話,沒法問我;我說也沒用,她聽不懂。小嬰兒的視力沒發(fā)育好,淚水又蓋住我的視線,她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至今也不知道。
不知道過了多久,她又開始吃起奶來。
我也曾學著育兒書上教的那樣,對她甜言蜜語。當她睡足吃飽,舒服得不行的時候,我俯身對她說:“年年,媽媽好愛你好愛你。”
——據(jù)說,就因為嬰兒聽不懂大人在說什么,所以會用黑眼珠的每一束光觀察大人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小腦瓜里的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努力判斷:這一串聲音、這個大大的笑容、這個張開的雙臂是什么意思。
這一定是最深情的對望,我與她,母親與自己的小嬰兒。最后她“咩啊”一聲,樂開了花,雙手用力往上舉,表示:抱抱我!,她懂了。
之所以想到這些,是看了騰訊視頻《你正常嗎》(第三季)中的一個問題:親人對視,多少人能堅持三分鐘?
說起對視,不是“面面相覷”就是“怒目相視”!皥(zhí)手相看淚眼”美則美矣,是情侶;“盡在不言中”仍是情侶;“怎么看你也看不夠”還是情侶,小別勝新婚,要不然就是新媽媽看寶寶。
居家過日子,你爸要是沒事把你叫過來,一言不發(fā)看你三分鐘,你百分百得被看毛了,渾身汗毛倒豎,前半生犯過的每個錯都想起來……
倒過來,你如果這樣盯你爸看三分鐘,估計他得臉色大變,哆哆嗦嗦:體檢單上的數(shù)字怎么了、你是否要馬上亡命天涯……具體什么情節(jié),取決于老爺子喜歡看哪種類型的電視劇。
反正,我應該很久沒和我媽對視過了。平時不會特意去看,有事兒的時候,會特意不看,這“事兒”,一般就是說謊。有時是茲事體大,不能吐實;也有時就是敷衍!拔胰プ鰝活動”比“我出去玩兒”省事,否則就得交代:在哪里、和誰、到底玩什么。
而如果,我媽認真地看我,一臉的“有話要說”,我更會驚惶失措,恨不能奪門而逃:“我有點兒事要出去!蹦切┰,多半我不想聽也沒辦法答。
我相信我媽跟我,也有過我與小年一樣深情的對望,即便如此,我也不覺得心中有愧:總有一天,小年也會對我隱瞞些什么。我從沒打算做一個“事無不可對人言”的人,也不強求任何人這樣做。
為什么,會從母子最深刻的凝視走到這一步?因為,每個人都會長大,切斷與母親、與任何人之間的臍帶。
我能想象到的,與小年最后一次對望,在我彌留之際:只是這一次,開口說“很愛你很愛你”的應該是她,而我,用眼神回應。
然后,應該是她的眼淚灑落到我臉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