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
  

 答案網首頁 | 知識點首頁 | 語文知識點 | 數(shù)學知識點 | 英語知識點 | 歷史知識點 | 政治知識點 | 物理知識點 | 化學知識點 | 生物知識點 | 地理知識點 | 知識點梳理
 欄目類別:知識點 >> 高中 >> 歷史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

更新時間:2016/7/26 14:43:00  手機版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產生的原因:

  (1)戰(zhàn)時印度社會的變化與英印合作關系

 。2)戰(zhàn)后民族矛盾的激化孟太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1918.7 羅拉特法1919.3

 。3)國大黨進入甘地時代

  戰(zhàn)后國大黨政策的轉變:

  20世紀初,印度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快的增長。印度有了一個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民族資產階級。然而,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妨礙著印度實現(xiàn)工業(yè)化,英國資本控制著一些重要的工業(yè)部門,如黃麻工業(yè)、制茶工業(yè)和采礦業(yè)。印度資本處于依附地位。這促使印度資產階級要求擺脫殖民統(tǒng)治和政治上的無權地位。

  當時,代表印度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對反英斗爭的態(tài)度較以前積極起來。國大黨成立于1885年,最初是由英國官方授意下,由英國退休軍官休謨籌建的。國大黨的早期活動家雖然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造成的經濟落后不滿,同時又贊許英國人在印度建立起來的“和平與秩序”,他們只要求在英帝國范圍內使印度獲得有限的自治。他們高高在上,同群眾自發(fā)的反英斗爭缺乏聯(lián)系,甚至否定群眾斗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以后,國大黨中的一些人已不再限于向殖民政府遞交抗議書和請愿書,要求在殖民統(tǒng)治下擴大印度人的權利,而是開始采取新的斗爭方式。1916年國大黨激進派領導人提拉克仿效“愛爾蘭自治黨”建立了“自治同盟”,要求讓印度取得自治。一次大戰(zhàn)以后,在工農群眾不斷掀起反對殖民壓迫斗爭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國大黨黨員認識到,反對殖民統(tǒng)治需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20年代,國大黨改變以往同英國合作的立場,主張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實現(xiàn)民族自治目標。同時,國大黨改變了脫離群眾的狀況,廣泛吸收工人、農民、手工業(yè)者參加,使國大黨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全國性的群眾性政黨。

  阿姆利則慘案:

  1919年4月10日,英國當局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則城逮捕了兩名民族運動活動家,企圖把他們驅逐出城。居民隨后,約有三萬市民在市政府前集會要求釋放被捕者,和警察發(fā)生了流血沖突。起義人民控制了城市,英國將軍戴爾率領殖民軍進城,實行戒嚴。4月13日,約有五萬名市民在阿姆利則的賈利安瓦拉巴格廣場上舉行集會,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專橫暴虐措施。當時,集會是和平的,參加集會的不少人帶著孩子。下午5點,英國將軍戴爾帶領軍隊來到廣場,用裝甲車堵住廣場的入口處,然后,未作任何警告就向赤手空拳的群眾開槍射擊。據(jù)后來英國官方公布,當場死亡379人,傷1200人,實際死傷人數(shù)遠遠不止此數(shù)。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阿姆利則慘案。英國殖民者本來企圖借阿姆利則大屠殺嚇倒印度人民,結果卻激起旁遮普全省的反英怒潮,城鄉(xiāng)人民紛紛起義。在某些地方,起義者破壞了鐵路,顛覆了軍用列車,炸毀了橋梁,搗毀了警察所、監(jiān)獄和官署。全國也以大規(guī)模的罷工和起義回答英國人在旁遮普的暴行。在紡織中心阿默達巴德,罷工工人不顧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的號召,展開了英勇的革命斗爭,占領城市兩天,號召趕走英國統(tǒng)治者。1920年上半年,工人罷工達二百次,參加人數(shù)達一百五十萬。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初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高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CopyRight @ 2018   知識點 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