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wǎng)!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wǎng)
  

 答案網(wǎng)首頁 | 知識點首頁 | 語文知識點 | 數(shù)學知識點 | 英語知識點 | 歷史知識點 | 政治知識點 | 物理知識點 | 化學知識點 | 生物知識點 | 地理知識點 | 知識點梳理
 欄目類別:知識點 >> 高中 >> 歷史

紅軍長征(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遵義會議、長征精神)

更新時間:2016/7/26 11:56:00  手機版

  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1934年,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發(fā)動第五次“圍剿”,紅軍經(jīng)過一年奮戰(zhàn),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被迫放棄中央根據(jù)地,開始進行長征。

  長征: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

  主要原因:左傾錯誤的領導。

  時間: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會師,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成偉大的長征精神;開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

  1、遵義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決議》,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犯了一系列嚴重錯誤。會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zhàn)的基本原則。

  2、對中共中央和紅軍領導進行改組,推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決定仍由中央軍委主要負責人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隨后,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分工,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

  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中共第一次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黨內存在的路線方針等問題,,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形成于工農(nóng)紅軍長征過程中,主要內涵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zhàn)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chuàng)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1、時間:1933年秋

  2、地點:中央根據(jù)地

  3、過程: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0萬兵力、200架飛機,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及其附近的革命根據(jù)地進行大規(guī)模“圍剿”,企圖逐漸消耗紅軍,縮小根據(jù)地,最后尋求紅軍主力決戰(zhàn),消滅紅軍。這時,博古、李德等全面否定了毛澤東制定的戰(zhàn)略方針和作戰(zhàn)原則,錯誤地用陣地戰(zhàn)代替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用所謂“正規(guī)”戰(zhàn)爭代替人民戰(zhàn)爭。反“圍剿”開始時,國民黨軍占領黎川。紅軍在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下,先是實行軍事冒險主義,企圖收復黎川,御敵于根據(jù)地之外,令紅軍北上迎敵,進攻黎川以北硝石、資溪橋等白區(qū)敵之堅固陣地,結果屢戰(zhàn)不勝,喪失了主動權。1934年4月,廣昌一戰(zhàn),紅軍損失很大。國民黨軍隊向根據(jù)地中心進攻,博古、李德等人又實行防御中的保守主義,六路分兵,全線抵御,以堡壘對堡壘,“短促出擊”,大打陣地戰(zhàn),同敵人拼消耗,使紅軍東堵西截,完全陷于被動地位。在反“圍剿”中,毛澤東曾先后提出以紅軍主力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qū)和湖南中部去,以打破敵人“圍剿”的正確建議,但博古等人拒不接受。這樣,紅軍經(jīng)過一年苦戰(zhàn),終于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最后,博古、李德等又實行逃跑主義,于1934年10月,倉促決定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退出根據(jù)地,進行長征。

  4、失利原因:毛澤東已被撤銷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左”傾領導人博古掌權。他偏聽偏信共產(chǎn)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的錯誤主張,同敵人死打硬拼。

  5、結果:紅軍苦戰(zhàn)一年,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

  遵義會議的背景:

  1、黨的干部和紅軍指戰(zhàn)員對王明“左”傾錯誤導致中國革命處于極端危險境地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并在成功與失敗的比較中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指揮的正確,強烈要求改變黨的領導的愿望所致。

  2、轉兵貴州是紅軍在長征中戰(zhàn)略方針的第一次改變,避免了紅軍覆滅,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條件;遵義會議的內容,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明確:軍事上是辨明紅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面的是非;組織上是改組黨中央領導,解決軍事最高指揮權的問題。

  遵義會議意義:

  1、遵義會議由于受形勢的制約,它只是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糾正了“左”傾錯誤,而沒有從思想上徹底清除黨內的“左”傾思想。

  2、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理解:黨的領導從根本上說是對思想路線的領導,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就是從思想上路線上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當時的中心任務是軍事斗爭,中央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毛澤東,就在事實上確立了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3、是中國共產(chǎn)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遵義會議上,中國共產(chǎn)黨在與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系中斷的情況下,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解決了自己的路線;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則,獨立解決了黨中央領導機關改組問題。改變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chǎn)國際指示和蘇聯(lián)經(jīng)驗神圣化的做法,實際上確立起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中國革命全局上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已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政黨,完全可以獨立地承擔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從數(shù)字看長征:

  從中央紅軍1934年10月10日離開江西瑞金開始戰(zhàn)略轉移,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方面軍在陜甘蘇區(qū)勝利會師,長征共歷時兩年。四路紅軍部隊長征途中共轉戰(zhàn)14個省份, 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其中,中央紅軍經(jīng)過了10多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和雜居區(qū),渡過的主要江河有22條,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縣城100余座。

  長征中,紅軍平均每天行軍37公里。在中央紅軍368天的行軍途中,15個整天在打大決戰(zhàn),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戰(zhàn)。為消滅長征中的紅軍,蔣介石調集了國民黨中央軍、粵軍、湘軍、桂軍、黔軍、滇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馬家軍及少數(shù)民族中反動頭人武裝等10多支部隊數(shù)十萬大軍,千方百計進行圍追堵截。

  在中央紅軍的隊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歷經(jīng)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長征,途中沒有一人掉隊,沒有一人犧牲,可謂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一個奇跡。長征途中,紅軍師以上干部的年齡絕大部分都在二、三十歲,紅軍將領的平均年齡僅25歲。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時,在中將以上的254名將帥中,有222人參加過長征。以長征開始時計算他們的平均年齡,9位元帥為36.5歲,8位大將為31.7歲,48位上將為25.9歲,157位中將為23.8歲。

 上一篇:秋收起義
 初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高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CopyRight @ 2018   知識點 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