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要到哪里去?
三個聯系緊密的問句構成了千年以來哲人們一遍又一遍執(zhí)著的追問,這看似
簡單無比的問題或許原本就沒有
答案,或許其實有太多答案。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對哲學理解的深淺,都能給出屬于
自己的、區(qū)別于他人的答案,至于答案的具體內容,則往往在于個人的
選擇。
因而,選擇對人的生存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字眼。我們之所以成為
獨立的
生命個體,或者說,我們之所以可以成為我們自己并決定命運的走向,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我們
擁有可以選擇的權利。作出選擇,有時容易,有時卻令人苦惱。尤其隨著
成長過程中閱歷的增長與經驗的積累,受越來越多外來因素的
影響,選擇的過程常常與更多新的煩擾相伴。于是,
心態(tài)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應當是首要。恰當的心態(tài)作為被選擇的對象,決定了我們能否作出恰當的選擇以及能否真正學會選擇并善于選擇。而在我看來,這種恰當的心態(tài)除卻針對不同個體而言的特性,不可或缺的是要使心態(tài)的選擇者具備敢于選擇、
堅持選擇、審視選擇的能力。
作出選擇在于一念之間,然而從面臨選擇到下定決心,選擇者所
經歷的心
路歷程往往是復雜而漫長的。有選擇,就至少
存在兩個以上的對象
等待著被選擇。無論是在兩個對象間非此即彼地徘徊,還是就多個對象反復斟酌,我們躊躇得越久,選擇就愈加
艱難。我們時常一而再地權衡不同對象
可能導致的不同利弊,卻容易
忘記讓自己提起一份敢于選擇的勇氣--要像
小孩子一樣在玫瑰園里摘下自己最
喜歡的一朵
花而不是糾結于評選哪一朵最艷麗、哪一朵最芳香。敢于選擇,不是盲目選擇,而是在明確
內心需求與自身原則的前提下一種當機立斷的果敢。
而在這前行的過程中,我們能否實現所作選擇的
價值在于我們能否堅持。須知,作出選擇并非選擇的最終目的。
如果沒有切實的
努力被持續(xù)地
付出,那么被選擇的事物仍然只是停留在其作為選項時的狀態(tài),于我們,難以成為具有引導性的
力量或目標。如此一來,即使作出了選擇,又有什么意義?唯有讓選擇成為一種堅持,用自身的
行動去
實踐選擇的結果,才有可能在腳下走出一條新的且可通達確定目的地的路徑。這樣踏實的行走、踏實的前行,應當是持久而不懈怠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留下如
風景般綿延的足跡。
堅持選擇固然要一路向前,但有時也需要回首以審視
過去。再回首,并非是對于選擇的不忠或決心的動搖,而是從理性的角度看待自己已經作出的選擇。通過反思執(zhí)行選擇結果的過程,選擇的優(yōu)劣得以較為全面地被顯現。這就意味著,一旦我們作出了不恰當的選擇,適時的審視有利于我們及時停止目前的行動并積累再作選擇的經驗;而恰當的選擇則需要我們一以貫之地堅持直至抵達勝利的終點。可以說,審視選擇既是對敢于選擇的負責,又是對堅持選擇的肯定--勇氣可嘉仍需智謀,不去
嘗試又怎么能夠知道結果的好壞與否?
選擇一種心態(tài),選擇一種行走。
因為敢于選擇,所以開始前行;因為堅持選擇,所以始終在路上;因為審視選擇,所以不入歧途,昂然
無悔。恰當的選擇從選擇恰當的心態(tài)開始,而所選擇的心態(tài)又將伴隨我們走一條充滿選擇的
人生道路,于是答案釋然:
我是選擇行走的徒步者,
我從起點
出發(fā),
我將要到那路的盡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