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wǎng)!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wǎng)
  

 答案網(wǎng)首頁 | 知識點首頁 | 語文知識點 | 數(shù)學知識點 | 英語知識點 | 歷史知識點 | 政治知識點 | 物理知識點 | 化學知識點 | 生物知識點 | 地理知識點 | 知識點梳理
 欄目類別:知識點 >> 高中 >> 歷史

《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

更新時間:2016/7/27 11:40:00  手機版

  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商品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品到外國市場傾銷,獲取利潤;資本輸出是指帝國主義為獲取高額利潤對國外的貸款和投資,這是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特征之一。甲午戰(zhàn)爭以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甲午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甲午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在向中國資本輸出的同時,還存在著商品輸出,但資本輸出占第一位。

  今天我國政府引進外資與19世紀末清政府貸款的不同點:

  1、從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國主義加大對華進行資本輸出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而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在中國成為主權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情況下進行的。

  2、從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為了償還戰(zhàn)爭賠款、“贖遼”費用以及滿足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要求;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為了彌補我國資金的不足,發(fā)展社會主義經(jīng)濟,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

  3、從性質(zhì)看,清政府的貸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條件,是奴役性的貸款;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發(fā)展經(jīng)濟的一種手段。

  4、從影響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有力地促進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蓬勃發(fā)展。

  《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1、西方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

 。1)原因:

 、佟恶R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欲望。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2)表現(xiàn):

 、賹χ袊慕(jīng)濟侵略由商品輸出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

  ②由直接割地改為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2、民族危機加深的表現(xiàn)及危害:

  《馬關條約》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

  1、清政府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使日本終于實現(xiàn)了二十多年夢寐以求的擴張目標,并把朝鮮變成入侵中國的橋頭堡。

  2、條約規(guī)定了巨額戰(zhàn)爭賠款,加上后來“贖還”遼東半島的款項,總共2億3千萬兩白銀,相當于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進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債,而列強通過附有苛刻政治條件的貸款,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

  3、條約允許日本在華直接設廠,西方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權,同樣享有這項權利。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便爭先恐后地到中國開設工礦企業(yè)或修筑鐵路,直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沉重打擊了尚未成長的中國民族工商業(yè),阻礙中國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4、四個新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nèi)河航行特權的攫取,使各國得以深入長江流域廣闊地區(qū),直接掠奪那里豐富的資源和傾銷商品,加深了中國經(jīng)濟的半殖民地化。

  5、條約的割地規(guī)定,使中國失去大片土地,使數(shù)百萬臺灣同胞,長期處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深重災難之中。在帝國主義正在形成的19世紀末,這件大事成了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危險信號,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主要表現(xiàn):

  西方列強通過資本輸出(爭做中國債主、商品輸出、掠奪原料、土地、勞動力、爭奪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開設銀行等)、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來瓜分中國。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暫時緩和了列強爭奪中國的尖銳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強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借款具有很強的政治奴役性:

  甲午戰(zhàn)后,為了償付大量賠款,清政府被迫向帝國主義國家舉借外債。清政府分別在1895年簽訂了“俄法借款”、1896年簽訂了“英德借款”、1898年又簽訂了“英德續(xù)借款”等合同。這三筆大借款,總計白銀3億兩,加上利息共計7億兩。這是帝國主義金融資本的侵略性的政治借款,與清政府在甲午戰(zhàn)前和戰(zhàn)時的外債有別,主要表現(xiàn)為:

  第一,“俄法借款”,以中國海關收入稅款及存單為抵押,關稅收入有首先擔保歸還的義務。附款又規(guī)定,如果中國不能如期付還本利時,由俄法銀行團代為繼續(xù)付給,但中國應另許俄國以別項進款加保;至于另商加保之事,“應由兩國大臣在北京辦理”。這已超出金融保證范圍,而另含政治意義。

  第二,“英德借款”合同第七款規(guī)定:“此次借款未付還時,中國總理海關事務應照現(xiàn)今辦理之法辦理”。要求中國海關制度,在借款未清償以前,按照現(xiàn)狀,不作任何改變,亦即保證英國人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現(xiàn)行制度不得變更,保持英國已攫取的中國海關行使權。

  第三,甲午戰(zhàn)爭賠款的最后1億兩,應于1898年5月8日以前交付。清政府于1897年6月命李鴻章著手辦理借款。李鴻章主借俄款,張蔭桓主借英款。

  沙俄提出的借款條件是:

  1.沙俄借款用以建筑并管理滿洲及中國北部之鐵路;

  2.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職位空缺時,中國須聘俄人擔任;

  3.以海關稅收為擔保,不足時以地稅、厘金為抵押。英國提出類似條件,加上長江流域不割讓與他國和開放大連、南寧、湘潭為商港,外國商品在各商埠免納厘金等。

  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借款,控制了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中國的災難日益嚴重。

  帝國主義國家在華設立銀行:

  甲午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國家在華設立的銀行分行主要有:英國的有利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日本的正金銀行。英國為了在中國進行鐵路投資、輸出資本,1898年將匯豐銀行與怡和洋行合組為中英銀公司。其任務是:掌握中國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國的財政,投資于鐵路和礦山;在中國吸收存款,發(fā)行紙幣,操縱金融,獨占外匯。這些銀行變成了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控制了中國的貿(mào)易和金融。

  帝國主義爭奪路礦權:

  帝國主義在經(jīng)濟上對中國鐵路、礦山的投資權和修筑權進行激烈爭奪。某國得到某路的投資修筑權,其勢力隨之滲透到該路本身及沿線地區(qū),而使該地區(qū)成為它的“勢力范圍”。帝國主義爭奪路權往往發(fā)展到爭奪礦權,爭奪礦權有時又發(fā)展為爭奪路權。

  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開設工廠:

  甲午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紛紛開設工廠。《馬關條約》第六款第四項規(guī)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薄叭毡境济裨谥袊圃煲磺胸浳,其于內(nèi)地運送稅、內(nèi)地稅、鈔課、雜派,以及在中國內(nèi)地沾及寄存棧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至應享優(yōu)待豁除,亦莫不相同!1896年,“中日公立文憑”第三款又規(guī)定:“日本政府允中國政府任便酌量課機器貨物稅餉,但其稅餉不得比中國臣民所納加多,或有殊異!边@樣,帝國主義根據(jù)片面的最惠國條款,就可以在中國開設工廠,并且這些工廠又取得與華資工廠及洋貨的同等待遇。在所建工廠中,有礦冶業(yè)、機器制造業(yè)、紡織業(yè)、食品業(yè)等行業(yè),這些工廠大多集中在上海、直隸、奉天等地,如英國的增裕面粉廠、和豐船廠、怡和紗廠、老公茂紗廠、協(xié)隆紡織局,美國的鴻源紗廠、美國煙草公司、美國機器碾米廠、通興煤礦,德國的瑞記紗廠,日本的云龍軋花廠等。

  外國工廠在中國的設立,一方面把中國變成它們工業(yè)品的獨占市場;另一方面又使中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從它們的需要,使中國的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1898年的戊戌變法是由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領導的一次學習西方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運動:同時,也是一場影響深運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根本上說,戊戌變法是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加深的直接產(chǎn)物。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列強就已經(jīng)開始侵奪中國的領土,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開創(chuàng)了西方列強割占中國領土的惡劣先例,1860年英國又通過《中英北京條約》割占了中國的九龍司。大約同時沙皇俄國則通過《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了中國東北、西北地區(qū)1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周邊鄰國陸續(xù)被西方列強侵略或占領,列強虎視眈眈,又將貪婪的目光轉(zhuǎn)向了中國的邊疆地區(qū),中國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邊疆危機,1894年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正是邊疆危機的延續(xù)和惡化。

  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已經(jīng)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了壟斷占主導地位的帝國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確定,資本的輸出成為這一階段的新的特征。西方列強除了繼續(xù)向海外尋找商品市場和原料產(chǎn)地外,也開始尋找資本輸出場所,這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列強爭奪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的新的更大規(guī)模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亞洲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迅速強大了起來,并制定了征服朝鮮、中國乃至世界的狂妄計劃。日本稱霸東亞的企圖與俄國的遠東利益發(fā)生沖突,日、俄在遠東地區(qū)的爭奪變得越來越激烈。(日俄矛盾的尖銳鮮明地反映在三國干涉還遼這個問題上)

  日本經(jīng)過長期周密的準備,于1894年7月蓄意挑起了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火很快從朝鮮蔓延到中國境內(nèi),次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zhàn)爭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下降,是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

  《馬關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空前的危機。清政府被迫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使日本稱霸東亞的初步計劃得以實現(xiàn)。中國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白銀二億兩;增開沙市、重慶、杭州、蘇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商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并將產(chǎn)品銷往中國內(nèi)地。

  《馬關條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所有列強的根本利益。各國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國待遇,與日本同樣獲得了新開四口岸的各項特權,特別是允許外國廠商在各口岸投資設廠的條款,極大便利了帝國主義國家資本的輸出;從此外國商人直接在中國開設工廠,直接利用廉價原料及勞動力,并將產(chǎn)品直接銷往中國內(nèi)地,賺取了更大利益。可以說《馬關條約》這一條款即是日本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迎合了所有列強的需要。這正是其他列強所盼望的。特別是為了償還巨額外債,清政府被迫以犧牲一些權益為代價,向西方列強三次大借款,從而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削弱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力量。戊戌變法的興起和展開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因此,從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從而引發(fā)了變法自強的戊戌變法。

 上一篇:日本明治維新
 初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高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CopyRight @ 2018   知識點 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