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世界有冷熱交替,社會
生活亦有人情冷暖。寂寂無名的庸人自然無人問津,而聲名顯赫之人總是受到眾星捧月的優(yōu)待。面對這樣的“冷”與“熱”的對比,
我們不必一味指責世態(tài)炎涼,倒不妨泰然處之。
春雨杏花,冬
雪肅然,這是自然普遍現(xiàn)象。唯這一暖一冷的
變化,方有春夏秋冬的差異。蕓蕓眾生中最出挑的人才惹人
關(guān)注,也是正常不過的。比起
嫉妒憤恨,將這人情冷暖當作驅(qū)使
自我前進的動力,促進
自己由沙子歷練成為珍珠顯得更有
價值。但這不是“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而是面對冷熱
堅持自我的泰然。
縱觀古今
名人,又有誰不曾
經(jīng)歷過各種冷熱變化呢?他們之所以
成功,是
因為在外界的冷嘲熱諷或是極力推崇下并未迷失方向,只是將人情冷暖當作一縷清
風,始終泰然處之。
屈子有過壯志難酬的冷,其身察察而不愿蒙汶汶之物,“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他是孤寂的;林則徐有過不受理解的冷,為國禁煙立下大功卻被放逐伊犁;魯迅有過
迷惘無助的冷,留學(xué)歸國后找不到方向的他陷入了“兩間余一卒”的彷徨境地;法拉第有過蟄伏治學(xué)的冷,在多年冷落的
實驗室里潛心研究,發(fā)現(xiàn)的電磁感應(yīng)卻受人
質(zhì)疑……但是,面對這些
人生道路上的“冷”,他們未曾
放棄希望的光芒,仍在堅持的道路上踽踽前進。于是屈原《離騷》的風韻流芳千古;林則徐“茍利國
家生死以”的拳拳
愛國心受人推崇;魯迅終從“善為青白眼”的嵇康身上汲取
力量,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shù)不朽名篇;法拉第的電磁感應(yīng)原理在第二次工業(yè)
革命期間大放異彩……他們笑對“冷”的態(tài)度使他們成功。
莫言在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后聲名大噪,但他面對《咬文嚼字》的批評仍虛懷若谷,虛心接受;屠呦呦榮耀加身,仍為人謙和,將個人的成就歸結(jié)于整個集體的
努力。他們面對社會的推崇,仍不驕傲,堅持自我稟性,淡泊名利,對趨炎附勢者一笑置之,也正因為此,他們的人格才顯得“高
山仰止”。
人情總有冷暖,世態(tài)總有炎涼,而我們能做到的,便是保持內(nèi)心的泰然,不以“熱”喜,不以“冷”悲。
得分: 57分
點評: 文章對題目材料的把握極為精準:自然世界有冷熱交替,社會生活亦有人情冷暖。既吃透了題意的重心,又自然地為自己的觀點“泰然”作鋪墊。圍繞“冷暖”與“泰然”,作者先總說古今名人“在外界的冷嘲熱諷或是極力推崇下”始終泰然處之;再從兩方面分說:屈子、林則徐、魯迅、法拉第笑對“冷”的態(tài)度走向成功,莫言與屠呦呦在世人推崇面前堅持自我稟性;最后以哲理性的句子“不以‘熱’喜,不以‘冷’悲”作歸結(jié)。行文如風行
水上,自然而嚴謹。
不足之處是屈子、林則徐、魯迅、法拉第四個材料角度缺乏多元指向,有堆積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