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絳善諫惹唐憲宗不爽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權(quán)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國寺。他依仗權(quán)勢,氣焰熏天,說一不二,擅自動工,立了一個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與華岳碑相同。碑立起來了,碑文卻還沒有著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頌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蕩,河清海晏,但這種御制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話:誰能撰寫碑文,就給誰一萬貫錢。有人推薦說,李絳的文章寫得好,這差事就交給他吧。李絳時任知制誥,職責就是專為皇帝起草詔令。
李絳聽到消息,不但不感到榮幸,反而說,自古圣帝明王都沒有功德碑,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功德還不夠嗎?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宜歌功頌德而已。于是向唐憲宗上了一道奏章。
大概與唐太宗確立的君臣關(guān)系及前幾任皇帝從諫如流有關(guān),這道奏章一點不給憲宗面子,直斥功德碑的弊端,現(xiàn)在看起來這個李絳真是膽大包天。
“陛下布維新之政,劃積習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歷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頸,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廣,彰滿假之漸,招矜炫之譏耶?”陛下治國很有成就,有目共睹,現(xiàn)在卻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難道是想招來天下的譏笑嗎?圣德、皇猷豈是能用一塊碑幾行字所能概括的,如果真要立碑,反而有損形象。高祖、太宗創(chuàng)開元、貞觀盛世,也未立碑,難道陛下的功德還能超過先祖嗎?堯、舜、禹、湯、文、武,皆無立碑之事,歷史上只有秦始皇游泰山立過碑,為百王所笑,萬代所譏,至今稱為失道亡國之主,豈能追秦皇暴虐不經(jīng)之事,而自損圣德?何況此碑在安國寺內(nèi),碑文本應記載與寺院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如記載陛下的功德,實在是不倫不類。請陛下罷修。
當晚憲宗看了奏章,心中肯定不爽,但李絳說得義正辭嚴,句句在理,只好違心地說了句“李絳是忠臣”,命令把碑拽倒。憲宗看李絳的奏章時,吐突承璀正在旁邊,不高興地嘟囔道:碑體積太大,恐怕拽不倒,慢慢拆吧。實際上是想暫緩執(zhí)行,心存僥幸皇帝說不定還會改變主意。沒想到憲宗正在氣頭上,沒好氣地厲聲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幾頭牛拽!嚇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聲,只好動用了100頭牛,把自己費盡心機立起來的碑拽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