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唐代詩人王之煥的《登鶴雀樓》:
白日依
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僅從字面看,無非是寫夕陽西下之時,登上鶴雀樓望黃河東流的壯闊圖景,但光看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體會到作者
希望眼界更開闊、立足再高的胸襟與抱負,不僅如此,如果從哲學的高度去看,還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示和
收獲,即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想對社會有所貢獻,就必須對
自己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如果缺乏深刻的
認識能力,怎么能體會到蘊含在作品中的這種深刻哲理呢?
又如陳毅同志的《冬夜雜詠·青松》:
大
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這是寫青松嗎?是,又不是。表面是,實質(zhì)又不是。這其實是作者對一切真正共產(chǎn)黨人的
熱情煩歌,當然,也是無產(chǎn)階級
革命家的
自我寫照。役有足夠的認識能力,便不易看出這一點。認識能力不強,、不僅很難洞察和發(fā)現(xiàn)隱藏在藝術(shù)形象深處最有
價值的東西,而且往往容易接受不良
影響,使鑒賞活動走向邪
路,造成惡果,一如有的青年人讀過,些描寫世態(tài)炎涼的作品后說:“(這些作品)使我膽戰(zhàn)心寒,產(chǎn)生了畏懼世事消極頹廢之情·…,’更使我懷疑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淪落的人’使我痛心,‘畸形的人’使我畏懼,’多余的人’卻引起了喪的共鳴,有時我就想,
生活是
美好的,.然而生活在
世界上的人,好的卻太少了!边有一位青年在
回憶下鄉(xiāng)插隊時的苦悶生活時說:“偶然看到了陸游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覺得非常
適合我的口味。所以就用原韻寫了一首差一點使我走向滅亡的詩:“
生命到此萬事空,赤旗世界永不同,待到父兄埋我日、,踏遍九泉告陸翁。”多虧粉碎“四人幫”后,落實了黨的各項政策,這位青年的認識也有了提高,·否則,后果真是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