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國家教體局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重心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上,在關注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眾所周知,體育課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主要途徑,同時它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關鍵因素,在中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實現(xiàn)體育教育的持久性發(fā)展,教師就應該轉變教學方式,應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育;教學方法;多樣性
一、初中體育教育教學方法多樣化發(fā)展的必要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素質教育的思想不斷深入人心。它要求學校和教師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觀念,在素質教育的引領下,課堂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由于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初中體育教學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主要體現(xiàn)在以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學習的教學方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則成為課堂學習的被動接受者,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揮,而且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導致學生喪失了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改變原有教學觀念,積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是實現(xiàn)體育高效課堂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初中體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策略
1.游戲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游戲式的教學方式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所謂的游戲教學,教師將初中階段學生靈活好動的特點與初中體育教學的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并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的方式進行展示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對教學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例如,在初中體育田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帶球、運球比賽,或者接力跑、折返跑等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而且能有效地避免由于教學方式單一而導致學生對體育課喪失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將體育教學和游戲相結合,是取得成效最快的教學方法之一。因此,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采用游戲教學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體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高效性。
2.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體育教學與文化課的教學有所不同,學生除了需要學習理論知識外,還要對體育動作進行實際操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而要通過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學生對體育動作的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三點:(1)教師在課前應該對所要教的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然后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案例,努力做到教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2)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做到表達簡潔清楚,不至于讓學生對此失去學習興趣;(3)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習的高效性。
3.自由學習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體育作為戶外運動比較多的教學科目,更加適合運用自由學習教學法。這一教學法通常在學生課前熱身之后進行,教師可以通過平時對學生自身特點的觀察,讓學生通過自由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在小組當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從而對學生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訓練。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自由教學法由于對學生的開放性比較大,因此,在實行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首先,教師在課前要對學生充分講解教學方式的利弊,并且在自由活動之前做好學生的熱身活動,避免在運動過程中造成學生不必要的傷害。其次,教師在學生活動過程中要進行仔細的觀察和跟蹤,從而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式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以便教師能夠更加完善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鍛煉。最后,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自由活動情況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對表現(xiàn)不太理想的學生實施鼓勵與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總之,當代學生能力發(fā)展要求初中體育教學方法達到多樣化,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僅有利于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此外,教師還應該通過不斷學習與交流,積累教學經(jīng)驗,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魏飛.淺析初中體育教學方法多樣化[J].學周刊,2013(5).
[2]武衛(wèi)東.如何實現(xiàn)初中體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J].學周刊,2014(32).